综合利用政策、法律、技术手段,加强电费回收。
3月25日核心保供电时段,29座重要变电站恢复有人值班,332个重要区域安排人员做好一人一杆值守。3月26日晚,随着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闭幕,南方电网公司圆满完成博鳌年会和重要国事活动特级保供电任务,实现了重要保供电线路零跳闸,重要保供电设备零故障,重要客户零停电,信息安全零事件目标,公司连续16年完成博鳌论坛保供电任务。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多方协同运作是此次保供电一大亮点。本次年会保供电共涉及海口、三亚、琼海三个地区共51座变电站、208条线路、48个重要用户(包含11家酒店、3个机场、7个牵引站、8个动车站等)为做好博鳌论坛保供电工作,公司总结往年保供电经验,2016年底及早部署,压实责任,成立保供电领导小组和6个专业工作组,印发了博鳌保供电总体方案和6个专业子方案,将保电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按专业分层分级推进保供电工作。整个保电准备阶段共投入保供电人员21852人次,出动车辆4370辆次。公司上下形成了保电管理制度化、制度规定流程化、流程载体表单化、表单管理信息化的规范运作体系。三是多形式开展应急演练,确保应急处置有序,积极指导客户制定事故预案,提高用户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统筹外部检修运维力量,帮助客户做好设备预试定检、低压脱扣和低压回路检查、应急电源自启动以及全负荷试验,全面排查整改客户侧安全隐患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徐绍川分析,我国传统行业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同时并存,有的甚至累积叠加,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难度很大。据了解,供电的主要类型分为大工业、居民生活和非普通工业,其中大工业占39.55%,居民生活占29.72%,非普通工业占16.93%,分别同比增长59.66%、9.98%和7.92%。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工业用电量速度大幅度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三大运营商和中德西格姆四大企业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投产,今年新增投产,近期陆续进行小部分投产,导致用电量大大提升。贵安供电局为了满足企业用电、客户需求,不仅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各大企业用电量波动,当出现波动异常时,主动联系客户沟通交流,确保客户用电稳定安全,并且每个星期将通过电话回访;而且在进行抄表工作时,和客户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提前掌握该企业有无新增投产计划,订单有无增减变化,提前部署,保障客户用电需求,保障企业生产发展近年来,有增无减的弃水、弃风、弃光等三弃问题,也被不少观者归为火电抢市场。进而,十三五新增2亿千瓦煤电装机的规划深受质疑。
2016年,全国新增火电4836万千瓦,年底总装机达到105388万千瓦,利用小时数再创新低。阶梯电价推出的初衷是节能减排,电力供应大变情况下的大反转出人意料。
似乎早在预料之中,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进一步下探。当前,全球正处能源转型时代。无论对核电、天然气持何观点,各国都视新能源为能源转型重要方向。火电过剩似乎显而易见。
煤电新增2亿千瓦已是压减1.5亿千瓦之后的结果,而且其中1.9亿千瓦已经开工建设。车已超速,假若一马骤然减速,而另一马奋力加速,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其他发电形式尤其是新能源发电也会加剧电力过剩的问题,则似乎并未得到充分认识。全年利用小时数为3785小时,同比下降203小时。
以我国而言,至今尚未完成从煤炭到油气的转变,而柴薪在广袤农村依然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反煤挺新可以理解。
从低密度能源向高密度能源尚且如此,本轮转型从高密度能源向低密度能源,即使在政府介入干预下,也不能根本改变转型的艰巨性、长期性。即使以5000小时计,过剩程度也接近20%。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0年提升到15%,2030年再进一步提高到20%。1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比如,有专家提出应取消阶梯电价扩大消费,云南则已开始身体力行,推出套餐电价降低电价促进消费。但拥趸仍觉不够,称风电、光电将分别达到2.5亿千瓦、1.5亿千瓦。煤电迟早将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已提出弃煤。与此前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相比,煤炭消费比重再减4个百分点。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强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新能源可谓得天独宠。但客观看,此观点有失偏颇,如以此决策会造成深远影响。
其中,部分观点和现象很有意思。孩子已出生半截,总不能半途而废吧?反观新能源,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1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已然是超高速发展之状。
煤电过剩已经得到充分认识,自2016年起开始采取了刹车措施。我国的能源革命,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革煤炭之命。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认为电力过剩是火电(主要是煤电)过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过剩问题。截至年底,全国电力装机达到了164575万千瓦,同比增长8.2%,高于用电增速3.2个百分点。短期内,这种过剩应属于系统性过剩,任何一种发电形式的高速发展,都可能加剧电力过剩问题。持此观点者不在少数,也很有市场影响力。
中国电力发展,恰如多马拉车。数据显示,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59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但决不能忽略,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能源的礼遇自然不同。
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以内,其中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8%以内。能源转型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电力过剩却是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柴薪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无不经历长时间演变过程。增长情况好于预期,但仍然属于恢复性增长,与此前的高速增长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水电利用3621小时,同比增长31小时。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被视为理所当然,相对忽视了其加剧电力过剩的现实问题。
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逻辑。能源发展亦是如此,即使行至大拐弯处,各马速度也需严格适配,否则弯拐不好还得翻车。
相关阅读:与《电力过剩不能全归咎于煤电》的作者商榷:关于我国电力产能过剩问题的认识和讨论装机增长却依旧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扩张势头。全年新增装机12061万千瓦,虽然低于上年净增1.4亿千瓦的历史最好成绩,但在历年年度电力装机增速中名列前茅。
火电利用4165小时,同比减少199小时。质疑者甚至不顾基本事实而强烈指责。
顶: 3396踩: 89
评论专区